双链条三融入四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1)教科研成效显著,辐射面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项目组开展各级教科研项目共1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专栏1个,出版专著3部,建设“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1本、活页教材1本、普及读本1本、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在线开放课程2门,为社会团体、地方以及公司等开展技术服务。在此过程中,项目组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价值、育人价值和时代价值,进一步提升了教科研影响力。2017-2019年,项目组成员获得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高职组教学设计一等奖、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2)足乡村振兴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获得社会检验,培养了一批传统文化双创人才,影响力显著。三年来,项目组成员指导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30余项;相关专业就业率达到98.63%。为甘阿凉地区培养相关定向生20余名,学生作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以年轻非遗传创人的视角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建言献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传统文化相关行业企业,部分学生已成长为“梦引长安”汉服原创工作室、中国知名服饰“例外”、民族服饰素萝原创、旗袍品牌成都茉已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骨干。

3)成果渗透到社区、行业、企业,得到了采纳与应用,社会服务辐射力显著增强。项目组孵化的特色文创作品在非遗节等得以推广展示。广泛深入校行政企及社区开展社会服务,为基地校开设多门课程共计上千课时。为高新区盛华社区居民带去“恪守初心,共享非遗之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为四川邑州监狱为150余名劳教人员开展传统文化润教活动;在社区大学开展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等文化服务项目;为营山县近30名留守儿童组织的“大爱非遗以手传情”主题非遗游学文化活动,得到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项目组所在学院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先进会员单位。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非遗保护研究联盟会议上发表的专题演讲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的高度评价。项目组成员编著的《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双语普及读本获选2021年中宣部“中国书架”项目,使得成果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覆盖到了中国央企的所有驻外机构,促进了传统文化“终身育人”概念的全面提升。



    版权所有©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地址:成都市双流区怡心街道锦江路四段399号 电话:028-85769208 传真:028-8576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