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1)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第一、“双链条”解决了传统文化育人覆盖面较窄,各阶段衔接不紧密、不连贯的问题。
第二、“三融入”解决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类型化教育路径问题,为文化创意职业人才培养“立根”“铸魂”。
第三,“四平台”创新性解决了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社会资源分散和联动性不强的问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以四川省高水平研究团队引领,开展科学研究与理论建构。使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及实践有了“理论根脉”和“学术供养”,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分析论证和同行交流,积累了一批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为传统文化育人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
第二,以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营造育人环境,以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提升覆盖影响力,建构起传统文化育人模型。其运用与实践过程实现了在校内外、省内外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①“双链条”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全覆盖
围绕立德树人,项目组推动学校教育“基础链”和社会教育“延伸链”双链建设,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三个不同阶段入手,通过积极实践构建传统文化育人生态体系。
②“三融入”构建传统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格局
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普及教育、专业教育、行业、企业及地方人才培养模式。
③“四平台”搭建传统文化社会服务新通路
邀请特聘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共同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传统文化育人的推动器。
搭建传统工艺传承创新平台,养成传统文化育人的孵化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暨巴蜀文化普及体验空间,并以此为平台推动以“艺”“文”“创”为抓手,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赋以其时代新精神。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以传统文化的“服务输出”育人。建设学生志愿团队、非遗保护协会,参与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站)、社区大学等志愿者服务项目,激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与学习内生动力。
搭建国际传播推广平台,提升项目成果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成为传统文化育人的“推动器”。其中项目组成员编著的《神秘的南方丝绸之路》双语普及读本获选2021年中宣部“中国书架”项目,将作为国家重点图书进入全国央企的海外机构图书馆。
第三,以传统文化为内核,以“非遗文创”为特色,创新探索并实践了传统文化“双创”育人路径。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文创人才,服务了区域经济,彰显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架构中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