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大思政格局,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本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高职教育特点和文化产业类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提炼出“二融三化四课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真正实效。
一、成果的背景与基础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谆谆告诫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1月3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务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长效机制,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014年7月7日,我校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学习了习总书记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并发出《关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知》。2015年1月成立了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编委会,旨在坚持创新方法路径分阶段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全面记录总结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成效。学校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教育部、教育厅有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起来,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全过程,通过宣传引领、典型带动、实践养成,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开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
学校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办学治校的职责和使命, 坚持思想性和专业性相融合,兼顾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为“践行社会主义和价值观丛书”研究编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全员育人。学校成立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小组,统领全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领导工作。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办、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思政部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的全员育人新局面。二是重视各个环节,推动全过程育人。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典礼,从专业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实训实践到社团活动,学校力争将全程育人贯穿始终。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学校注重在工作体系之间联合与协助,在育人中将教学、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持续强化管理育人,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坚持深化服务育人,逐步建立起一个分工明确、合理统筹、相互协调、共同行动的运行机制。四是创建实践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学校坚持深化实践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五是建立共享机制,探索交互育人。学校积极创新机制体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确保及时、快速地传递各类资源和信息,加快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具体开展。六年来,活动扎实开展,成果不断涌现,丛书编委会先后收到大量的教学设计、活动案例、征文及书画作品,2018年编撰出版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共4本,80万字)。同时,在编撰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模式“二融三化四课堂”。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成果内容概述
高职院校“二融三化四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进行理论内容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模式路径创新,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育人格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二融三化四课堂”中,“二融”,就是把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特点和“文产类”专业特色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实践成果里。“三化”,就是以组织保障协同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和育人环境情境化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四课堂”,就是以模块化理论研究和专题式思政教学为基础的“理论课堂”、以课程化主题班会和品牌活动为抓手的“体验课堂”、以专业化社会实践和红色主题赛事为渠道的“实践课堂”、以总结表彰和榜样引领为载体的“成就课堂”。
其中理论课堂是基础,真学、动脑,内存于心以实现认识自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展模块化理论研究和专题式思政教学;体验课堂是保障,真懂、动口,内化于心以实现理论自省。主题班会和品牌活动更多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展开,就是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以学生主讲主导为主,师生共同参与。学生通过主题发言,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体验活动进行理论转化,实现理论自省;实践课堂是关键,真用、动脚,外化于行以实现实践自觉。实践课堂是理论课堂和体验课堂的“实战运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学生立足专业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和红色主题赛事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成就课堂“总结表彰”是升华:真信、动心,实现信仰自信。成就课堂以树立榜样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手段,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为平台,展示成果,表彰总结。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荣誉感、获得感,实现信仰自信,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整个高职院校“二融三化四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最大效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培养出认识自知、理论自省、实践自觉、信仰自信的职教人才。
(二)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首先,理论成果缺乏创新。目前高职思政教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理论生硬化、内容空心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立足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特点和职教专业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少。理论创新是各方面创新的先导,缺乏理论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其次,内化外化脱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内化和外化实践是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思政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更需要将其有效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但目前在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明显存在知行脱节、不“入脑入心”、缺乏实践体验等形式化问题。
最后,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智育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将师资和经费投入到智育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支持力度有限。
2、本成果是我校经过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思政教育创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系统编撰理论研究内容。专门成立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编委会,全面记录总结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成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为主线,将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要求融入四个模块化理论研究体系中。模块化理论研究和专题式思政教学引导学生真学、动脑,实现认识自觉。
二是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四课堂”。结合理论主题,借助主题班会开展体验课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学懂,并且勇于动口,实现理论自省。同时,拓宽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实践课堂,让学生脚踏实地将理论进行“实战运用”。结合学生专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建设等实践活动,引导真用、动脚,实现实践自觉。
三是完善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联动共享机制,将教学、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推行全方位育人。二是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实行师生双向考核,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进行专项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量化考核。三是创建情境化育人环境。选用既贴近师生生活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校园主要道路、建筑、广场、大门、景观命名。
三、成果的创新与特色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教育根本任务的目标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高职教育特点和文化产业类专业特色为切入点,提炼出核心价值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模式“二融三化四课堂”。创新点主要包括:
一是育人理念创新:提出“基于职教特色的价值观引领”教育理念。育人理念创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目前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为重点,把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特点和“文产类”专业特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和实践成果里。在教育内容层面强调职业性,注重培育和传承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著作,为实现理论知识向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转化提供了内容支撑。
二是培养模式创新:建立了“理论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成就课堂”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开发了专题式思政教学内容,推动学生形成了认识自觉;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了学生讲解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翻转课堂”,组织了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体验活动进行理论转化,实现理论自省;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等方式,突破了理论课堂学时与场地的限制,拓展了实践应用的形式与领域,实现实践自觉;建立了树榜样、评先进的成果展示平台,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获得感,实现信仰自信,全面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潜能。
三是保障体系创新:以组织保障协同化、考核评价多元化和育人环境情境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学校积极构建联动共享机制,成立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小组,统领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考核评价重点实行师生双向考核,针对思政教师、辅导员实行专项绩效考核,以及学生的第二课堂积分和学生综合量化考核成绩。同时以创建省级文明校园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中。
四、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1、自2015年核心价值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育人模式在学校实施至今已成常态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推广和运用,汇编出版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共4本,80万字)、新生入学教材《筑梦之旅—我的大学》、《选择如初低砺前行—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有”教师文集》等著作。
2、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成功培育出以自强奋进的黄顺超,勇救落水儿童的刘一飞,身残志坚的卢新雨、王昱然,团结互助的郑礼豪助人团队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其中王昱然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大标兵人物、四川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四川助人为乐好人”,黄顺超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郑礼豪助人团队被评为“四川好人”。
3、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2021年5月由我校学生组建的“天府战旗队”在“红色精神微讲解”参赛类别中,以作品《战旗红色情、乡村振兴梦》荣获西南赛区特等奖。并代表西南赛区高校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荣获“一等奖”。
4、有效带动学生党团工作,我校学生党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四川省“书香支部”,暑期社会团队多次荣获团中央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
5、社会认同度有所提高,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95%以上,得到社会及行业的充分认可,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6、媒体关注和社会高度评价,学习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新浪网等多方媒体宣传报道了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成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获得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如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陈树文教授、西南石油大学陈晓东老师、成都工业学院余勇教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蒋家胜教授,“丛书”交流到省内外几十所兄弟院校,受到同行学者的肯定。
六年来实践研究成果丰硕,公开出版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本)、新生入学教材《筑梦之旅—我的大学》、《选择如初低砺前行—学校“四有”教师文集》,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直机关文明单位”、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入选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园,促进两门思政课程分别认定为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校级“思政课”示范课程,带动学生党团工作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团中央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省级书香支部、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省委组织部部长王正谱、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傅思泉对创建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继续发挥思政育人的熏陶、渗透和培育优势。思政专家者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成都工业学院余勇教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蒋家胜教授等对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模式给予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