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1)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理论成果缺乏创新。目前高职思政教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理论生硬化、内容空心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立足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特点和职教专业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少。理论创新是各方面创新的先导,缺乏理论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②内化外化脱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内化和外化实践是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思政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更需要将其有效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但目前在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明显存在知行脱节、不“入脑入心”、缺乏实践体验等形式化问题。
③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智育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将师资和经费投入到智育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支持力度有限。
(2)本成果是我校经过实践检验并行之有效的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①系统编撰理论研究内容。专门成立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编委会,全面记录总结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成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为主线,将习总书记对青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要求融入四个模块化理论研究体系中。模块化理论研究和专题式思政教学引导学生真学、动脑,实现认识自觉。
②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四课堂”。结合理论主题,借助主题班会开展体验课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学懂,并且勇于动口,实现理论自省。同时,拓宽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实践课堂,让学生脚踏实地将理论进行“实战运用”。结合学生专业开展暑期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文明城市建设等实践活动,引导真用、动脚,实现实践自觉,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③完善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联动共享机制,将教学、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推行全方位育人。二是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实行师生双向考核,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进行专项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量化考核。三是创建情境化育人环境。选用既贴近师生生活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校园主要道路、建筑、广场、大门、景观命名。